愉保滅蟲公司

YOUR PERFECT PEST CONTROL

 

她們的世界/余素芳,沉浸蟲蟲世界

 

城市與山野 處處可見金花蟲

 

「不管一道光線能穿透多遠,光圈的周圍總是擋著黑色的柵欄,被深不可測的未知領域所包圍,能夠擴大一寸視野也是值得人類慶幸的。讓我們這些被求知慾望折磨的探索者,在燭光的引導下,一點一點的觀察、發現,也許有一天,這零散的碎片,會被拼成一幅美麗圖畫。」昆蟲詩人法布爾(J. H. Fabre)曾如此說,而身為「台灣金花蟲研究團隊」成員的余素芳及其夥伴,十幾年來正不斷拼湊出台灣金花蟲的身世樣貌。

金花蟲是台灣最常見的甲蟲之一,目前已知的種類超過七百多種,分布廣泛、習性多樣,在花圃、公園、農田或郊山等地都可以發現牠們美麗的身影。身為一介家庭主婦的余素芳,會成為數種金花蟲新種的發現者、參與專業圖鑑的編撰,看似偶然,又彷彿是種必然。余素芳說,她打小就是常在山裡跑的孩子,師專畢業後開始賞鳥,興趣日漸濃厚的她再去念了師大生物系,「不知怎麼地,就是昆蟲的成績最高,覺得昆蟲好像比鳥類更有趣。」結識了同樣喜愛生物的夫婿、醫師曹美華後,夫妻倆四處賞鳥拍昆蟲,從蜻蜓開始研究起,曹美華還在2005年出了一本《臺灣120種蜻蜓圖鑑》;至於觀察昆蟲觀察出興趣的余素芳,則陸續在關渡自然公園和芝山岩等地擔任解說員和調查志工。

 

余素芳(中)與台灣金花蟲研究團隊成員。圖/余素芳提供
余素芳(中)與台灣金花蟲研究團隊成員。圖/余素芳提供
 

 

 

素人研究團 發掘新種出圖鑑

 

在那個社群網站尚未問世的年代,網路論壇「自然攝影中心」是動植物愛好者聚集地,余素芳常在上頭分享昆蟲照片,引起「四獸山昆蟲相調查網」創辦人鄭興宗的注意,她受邀協助調查四獸山的昆蟲,後來在農業試驗所研究員李奇峰的建議及帶領下,鄭興宗、陳厚潔、余素芳、曹美華、李雪、陳榮章等人開始以金花蟲作為研究主軸,一群素人組成的「台灣金花蟲研究團隊」正式成軍,迄今發現了逾40種從未被記錄的台灣金花蟲,更出版了三冊《台灣產金花蟲科圖誌》,第四冊正緊鑼密鼓地進行。

余素芳解釋,雖然自日治時期到1996年即有日本學者中條道夫和木元新作對台灣的金花蟲進行有系統的研究,但基於早期的研究多以外型作為判斷的依據,而許多金花蟲因習性和地理區隔等原因,已分化為不同的種,透過近年的生物學研究法和生殖器的解剖,種類的鑑定得以更加精確,《台灣產金花蟲科圖誌》便是以此為目標,鑑定與發表由李奇峰負責,圖鑑編排以鄭興宗為主,余素芳和其他成員負責調查採集、登錄通報、飼養觀察等工作。

素芳溝腳葉蚤(Hemipyxis yuae),是余素芳第一個發現的新種,她笑言,在北橫拍到這隻金花蟲後,原本李奇峰判定為外觀極為相似的四斑溝腳葉蚤,但她總覺得有哪裡不一樣,李奇峰便進行生殖器的解剖,果真是新種,學名的種小名yuae,便是來自余素芳的姓氏;以她的姓名命名的,還有素芳琉璃擬守瓜、余氏短胸螢金花蟲、黑緣布魯葉蚤、草山直守瓜等,隨著發現的新種愈來愈多,余素芳開心之餘,卻也靦腆地表示到後來忍不住有些彆扭,覺得自己的名字出現得太多了。

 

以發現者余素芳命名的素芳溝腳葉蚤。圖/曹美華提供

以發現者余素芳命名的素芳溝腳葉蚤。圖/曹美華提供

 

 

 

餐桌化觀察站 為牠寫生活史

 

而生物學的鑑定是個漫長的過程,調查採集得忍耐烈日曝曬或寒風刺骨,有時為了確認是否為新種,得四處向國內外的博物館等機構商借模式標本(註)來比對,耗時數月或數年皆有可能;標本的拍攝也是大工程,鄭興宗的右眼便因此罹患了黃斑部病變。為了讓圖鑑的內容更詳盡,余素芳有時也飼養採集來的金花蟲進行生活史觀察,導致「偶爾會被兩個女兒抱怨,家中桌子都被養蟲的瓶罐給霸占了。」

然而金花蟲的一切始終是那麼新鮮,余素芳興致勃勃地談起觀察三輪氏長頸金花蟲的過程,這種金花蟲的成蟲及幼蟲以菝葜屬的植物為食,為潛莖性,「只要仔細查看芽點,若有被蛀蝕的痕跡,往下折斷莖,就會發現幼蟲在裡面不停鑽洞吃啊吃,很有趣!」至於觀察最令人沮喪的時刻,大概就是悉心培育了半晌,卻發現宿主早已被寄生蟲給占領。

笑稱自己總是遊手好閒,但對生物的好奇心讓她日日過得豐富有味,不只在現實生活中樂此不疲地尋覓昆蟲,虛擬世界中的物種也同樣有趣,離開採訪的咖啡廳告別時,余素芳開開心心地趕往下一個地點抓寶可夢去了。

●註:模式標本為分類學家於新物種命名發表時,描述形態特徵時所依據的標本。

 

以菝葜屬植物為食的三輪氏長頸金花蟲。圖/曹美華提供

以菝葜屬植物為食的三輪氏長頸金花蟲。圖/曹美華提供

      文章來源:聯合新聞網

 

 

©2012愉保滅蟲公司 版權所有。